MYJ纲领
校群的MYJ纲领,由20851提出,大约形成于2020年。核心内容是校群不应该移除任何校友。该原则主张实施管理权限时应注重程序正义,而非仅仅依赖个人好恶或民意。背景是反对20470等人踢蘑菇的行为。
著名表述:“就算本拉登是华育校友,他也应该能加入校群!”由此,该纲领也有别名“本拉登原则”。
后续影响
后来校群人常常引述MYJ纲领来反对踢人。
校群人姚文元?
据传,姚文元毕业于上海中学初中部,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华育校友。
不过,经过21159等数位网友的多方面考察发现,姚文元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影响,小学、中学就读历程相当复杂:
1938年,姚从诸暨老家出发,随母逃难到武汉投奔父亲,入读汉口一所小学。
不久,兵临城下,姚文元转去重庆城里一所小学。
1939年,为躲避日军轰炸,姚文元转到北碚镇中心小学。
1943年秋,他到迁至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念初中。该学校教学质量较好,但他因基础差又不合群,学习跟不上,读了一年后留级。
1945年抗战胜利,姚文元随父亲返回上海,虽然初二并没有读完,还是通过父亲的关系,就读于“雷米路”的“上海艺术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现不存在)。其传记称姚文元初中时曾经“刻苦读书,梦想考入最好的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这一种上中情节倒是神似当代的华育学生。
然而,初中毕业时,姚文元只考上大同大学附属中学,没有满足父亲的期望,他为此受尽讽刺而感苦闷。
1948年1月底,在进步同学引导下,他参加声援同济大学学生发起的学运,表现勇敢,结果被校方开除学籍。经由同学相助,他又考入“沪新中学”读高一下学期。在那里,10月,他作为一名高二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7岁。
姚文元就读的沪新中学是今天的上海中学吗?
上海中学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日寇侵扰改名为私立沪新中学,与现在的上海浦东新区沪新中学没有继承关系,后者是在1970年代末才建校的。据此,有网友认为姚文元确实就读过上海中学。
然而,上中校史记载表明,上海中学在汪伪政权倒台后,于1945年10月就迁回了徐汇校址,且复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而姚文元1948年入读“沪新中学”,时间上对不上。可见,姚文元就读的沪新中学与现在的上海中学或许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那么,这个1945年之后存在的沪新中学到底是什么呢?仍然存在一种很小的可能性,即所有的记载都出现了一定滞后性,将1948年的上海中学仍称为“沪新中学”。一些同时代人的资料否认了这一种可能性,而支持1945年前后存在两个不同的“沪新中学”。如2021年的关于老党员陈秀清的报道:
今年90岁的陈秀清入党已经73年,离休前在黄浦区商贸旅游学校工作,离休后将奉献爱心当成了“事业”。如今,她和丈夫黄良余住在佘山脚下一家养老院里,身体好转时,仍不忘给自己找“事”做。 1931年12月31日,陈秀清出生在上海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里。13岁那年,她进入上海私立沪新中学。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上海中学初中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拒绝向汪伪政府登记和避免汪伪政权非法接管,更名为私立沪新中学。
1944年入学的陈秀清,其介绍明确表示就读的“私立沪新中学”就是上海中学初中部,与上中校史相印证。而2019年报道中,1946年入学的姚海康(中共地下党)的履历则与姚文元的较为一致,但完全未提及上海中学。
经过一番搜索,在网络上能够找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955年和1956年的上海市私立沪新中学毕业证书图片,以及一张1952年的据称是沪新中学学生在武康路校门前的合影。三张跨度九年的毕业证书,校长签名都是“吴瑞年”。
有趣的是,吴瑞年先生(字稼英,1900-1985)的确是抗战时期,更名“上海市私立沪新中学”的上海中学的校长,还是“上海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而吴瑞年的百度百科词条终于揭示了关于“沪新中学”的真相:
日军进占租界后,省上中校名不能继续使用,为防止汪伪接收,被迫改称私立沪新中学,公推吴瑞年为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上中迁回原址恢复原名,保留顺昌路私立沪新中学,吴瑞年为校长。
……
1951年,他把沪新中学迁入肇嘉浜路和淮海中路两处。
这就是在上中校史的历史叙述中缺位的一部分。在迁回徐汇之后,黄浦区的上海市私立沪新中学并没有停止存在,而是继续在吴瑞年的领导下教书育人。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后沪新中学”。姚文元正是就读于“后沪新中学”的。《实传》记载:1949年4月,沪新中学学生党员已达八十一人,在上海各中学位列第二,仅次于南洋模范中学的八十八人。革命氛围浓厚,也能解释为何即便到21世纪20年代,仍能找到许多关于该高中及其校友的蛛丝马迹。
比如,叶永烈文章和《实传》均提及其同学和党支部同志孙志尚,冒金龙二人。其中,孙志尚自述:“一九四八年,我在上海沪新高中理二甲班读书,与姚文元是同班同学,我在班级里担任地下党小组长。”
网络检索能找到《在上海的“城市之心”,身边一段段“红色历史”成了青少年最鲜活的党史教科书》一文,写道:
1946年,当时我15岁,到储能中学念高一。在学校,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核心小组,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巡查,每周六晚上,大家都躲在女生宿舍里集体学习到深夜。在小组里,我第一次读到了《政治经济学》,并由此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今年91岁的上海市委党校原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志尚,今天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操场的八烈士群雕前,不紧不慢地向台下青年学子道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过往。
此人姓名、年龄、履历与姚文元的同学孙志尚都吻合,唯独母校为储能中学而非沪新中学,该问题悬而未解。 至于冒金龙,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网2018年载市国资委离休干部蒋延龄文章《入党前后》:
1948年7月是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日子,我永远铭记难忘。当时,我是晓光中学的高中学生。那天,时任中共地下党学委南中分区的冒金龙同志和我的入党介绍人、同班同学陆剑初同志(时任晓光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一起到我家中,金龙同志庄严地宣布组织上批准我入党,还教育我要永远对党忠诚,严格遵守地下党纪律,明确了单线联系的原则等。此时,我的心情极为激动,向组织上表达了坚决跟党走,永不叛党的决心,从此,我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我是1946年春考入位于淮海中路思南路的晓光中学读高中的。开始,只知道埋头读书,对党根本谈不上认识。时值抗战胜利后不久,上海老百姓刚从日本鬼子残暴统治下解脱出来,对国民党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国民党接收大员满天飞,贪官污吏盛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粉碎了人们的希望,人们从失望、埋怨、不满到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情绪日益高涨……
可见冒金龙其实管一整个片区的学生党组织,晓光中学和沪新中学都在中共地下党学委南中分区的片区之下,这可以交叉验证后沪新中学的地理位置。 《实传》中还提到一个同学陈孝运,在一次组织的任务中,此人和姚文元一起,假装散步,实则侦查黄浦江南岸的防务。2023年6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我和姜德明》带过了此人的命运:
到崇明后,由我的老朋友陈孝运及夫人周之珂设家宴。边吃边聊,越聊越近,原来袁鹰与陈孝运夫妇,均是由参加上海学生运动转而成为上海地下党,所属条线不同,却都是黄浦江畔转战于黎明前的黑暗中人。袁鹰为看望我母亲,又到乡下我家住了两个晩上,再回县城办理了调动手续。
只能说,如果当时的沪新中学学生有HYWiki,确实比我们的要精彩得多。 那么,最后这个“后沪新中学”怎么样了呢?其高中部很可能被南模吞并了!
1956年1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接办全部私立学校,南模中学与成义中学合并,改名为上海市第七十一中学(一年后又恢复原名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自此起私立南南模中学转为公立。随后南模中学七宝初中部分校与七宝镇农校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二十初级中学与南模中学脱离,原有的南模小学与南模幼儿园也都与中学脱钩,小学部迁至原成义中学校址改名天平路第一小学,幼儿园改名为天平路幼儿园。
1956年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南模中学支部,沈同一任支部主任。
1956年暑期,武康路上的武康中学高中部(前私立沪新中学高中部)并入第七十一中学。
1958年上海市第七十一中学改回原名——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其初中部则成为了“上海共青中学”的一部分:
前身1941年创办上海私立南光中学。1956年与上海沪新中学初中部合并,更名上海武康初级中学。1958年上海第六十八中学(1956年上海私立志农中学、上海私立实践中学合并之)高中部与武康中学合并,更名上海共青中学。
总结:姚文元是大同和南模的校友,算不上上中或者华育校友,但有过上中老校长吴瑞年作为校长。
资料来源:
- 叶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原载《同舟共进》2009年第5期)
- 贺越明:政治写手姚文元和他的时代(原载上海《世纪》2017年第3期)
- 卜伟华:关于姚文元1976年日记摘录(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 張春橋姚文元實傳: 自傳、日記、供詞(史云著)
- 入党73年的老党员,将奉献爱心当成了“事业”(新浪财经)
- 上海解放70年后,89岁老党员姚海康深情回顾:这...(澎湃)
- 上海市上海中学(维基百科)
- 吴瑞年(百度百科)
- 上海市沪新中学(百度百科)
- 在上海的“城市之心”,身边一段段“红色历史”成了青少年最鲜活的党史教科书(文汇报,2021)
- 入党前后(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网)
- 我和姜德明(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06月16日 15版)
自引
2024年1月8日,20851本人调侃:“如果校群可以违反本拉登原则而屠屠两个人,那就是lqy,森岛”,对自己的理论做出了引用,该暴论受到21361等人欢迎。24885本人对此感到好笑,认为把自己和22765相提并论是对自己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