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

来自HYWiki,开放的校园百科

朱海,女,华育中学语文老师。现任华育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256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赣江曲水,梅岭高峰,她于故乡山水间倾听文化的脉搏;春风化雨,彩笔凌云,她在言传身教中承续文学的星火”;“愿文学如北辰,照亮学生的前路”,这是2023年9月“最佳教师”表彰大会上,朱海老师颁奖词中的内容。

朱老师据说年纪相对较小就读了大学。本科哲学出身,因而曾有同学称之为“哲学老师”。在导师的引导下,她本科阶段辅修了文学。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最佳教师视频中有她在复旦大学子彬楼(或相辉堂)前草坪上拍摄的毕业照,编者看后有种很亲切的感觉(并不禁感慨当时的朱老师好年轻啊)。

她曾经担任过大学老师。据其本人在课上所讲,她担任大学老师期间,有同学连续翘课一学期,直至期末的时候才认识她,问“讲台上这位是谁”,为此她颇为意外。

2009年加入华育中学。至少还担任过13、14届语文老师,以及166、168、181、187、195、196、198、205、207、223、233、234等班级的任课老师,其中在196223担任过初二、初三班主任。是学校语文竞赛的重要辅导老师。

曾经是16届8班孙沁怡,即2019年高考状元的语文老师,该同学曾获得上海市作文竞赛奖项,且高考语文成绩极为优异。但她高中阶段回华育时曾向朱老师“哭诉”过,自己语文只得了70分。

近年来,在19、20、22、23届几乎不间断地连续执教初三,至少在19、20、22届担任备课组长,可谓语文组的“中流砥柱”。自2011学年起至今再未教过预初,自2017学年起至今再未教过初一。

执教19届时,以默写很少(以致于有同学一本默写本可以用上超过一年)而在年级中著称,不过当别的班级同学在讹传“朱老师从来不默写”的时候,朱老师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因为这是对她教学方法的歪曲。但的确,其教学秉持少做无用功的理念,不喜欢靠逼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教学(近年来是否如此,编辑者不得而知)。笔记也很少,一学期所记录课堂笔记大约只需要B5本子的几张纸。

虽然担任华育语文教研组长,但其本人对于华育的语文教学持有保留态度,表示“其受众不允许自己开展素质教育”,而让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成为“大语文”,而非纯粹的应试教育,似乎是其梦想。她说,自己刚到华育中学工作(当时校长还是吕宝兴老师)的时候,对于“语文学科是有答题套路”一事颇为惊讶,当然,这并不妨碍她后来长期教初三时,将答题套路讲得炉火纯青。早年似乎试图从上海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取经”,后来发现那套教学方法同华育水土不服。很强调课外阅读,她说“自己成长过程中一路上读过的书都是有痕迹的”(大致意思如此)。这些可能是受到了担任大学老师的经历的影响。

早年为“标准的乐天派”,但近年来似乎有变得更加严厉的趋势,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她认为现在的小朋友比以前更难带了。风格刚柔并济,上课强调“眼睛要看,耳朵要听,拿了笔要记!”,但不希望学生机械地抄笔记,而是动脑子、强调跟上老师的思路。极其注重想象,作文水平尤其高超,擅长在课上随口来几句抒情议论,自诩为“hy没有一个语文老师能像我这样给你们改作文哒!”根据22届3班的一位毕业生的叙述,她对于每位同学的作文修改“服务”“有求必应”,无疑能够让大多数同学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她会在中心主旨的明晰、议论抒情的润色、情节素材的抉择等方面给学生提出更加清楚、适宜的修改建议。这样回家打磨作文,能够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准。(上述表述可在某篇《中文自修》公众号上找到)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纪律等尤为重视,抓得较紧,有已毕业的同学称朱老师曾其将自己“按在书桌上学习”。她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不限于机械式的说教,而是能真正地点出真谛,从思想上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如其曾犀利地指出“有些家长就是希望孩子能混上个高中就行了”(大致意思如此)。也有同学指出:“海海是站在上帝视角看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因此,朱老师深受毕业生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同学感激。

在育人理念上,朱老师虽然明面上很看重纪律、学习态度,但在这些学生的“本色”之外,她其实更加看重学生“特色”、个性纯真,这可能和朱老师自身的人生观有关。就编辑者个人经历来看,从与朱老师的交流中,能够看出,她觉得人的理想状态是“不能追外物追丢了自己”。一定程度上来说,她的理念非常开明,能够似乎纯粹地发自内心地说出“成绩并不重要,生活富足才最重要”;“我不觉得一个人各方面都要很优秀,倒是觉得一个人各方面都应该自足”。此外,不涉及学习态度等是非界限分明的问题上,朱老师不会受所谓“功利”、“世俗”的影响,向学生强调“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而是通过向学生阐述自身的思维路径,以此鼓励学生勇于和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声音对话,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活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就编辑者本人而言,她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外事外物、审视自己的视角,某种程度上说,如朱老师般的德育工作者,实属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内卷越来越加剧并“下沉”的当下。

曾获2018学年最受欢迎教师提名奖。其中不仅有担任的班主任班级同学的衷心爱戴的因素,也有其任教班级的班主任卢惠芳老师对其高度评价的影响。卢老师认为朱老师“多才多艺”。她在2019年9月风采展示时表演了陶笛。公众号推文这样描述:“朱老师讲述了她与陶笛的故事:一见倾心的邂逅,近乎着魔的练习,不断提高的技巧,不懈的音乐尝试。在朱老师的故事和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对诗和远方的艺术追寻给朱老师带来的正能量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2023年9月的最佳教师视频所述,她自学了陶笛等多种乐器,并学过印章,曾将刻印送给学生。她也曾说过“看到今晚月光很明亮,心里一动”这一类的字句,类似的语句在19届讲授《荷塘月色》时也提及过,那是她在大学期间一个晚上在校园里骑车时的感受。由此可见,朱老师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9届初二上期中的家长会上,时任年级组长沈敏老师对每一位初二年级组老师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对朱老师的形容是“标准的乐天派”。但据其本人所说,她很珍惜独处,觉得“人一生独处的时间很短暂”;她在参与文学、艺术等活动时,能够做到“不和别人说一句话”。

2020年夏,曾为卢惠芳老师撰写“最佳教师”评选的事迹介绍文案,并在表彰大会现场朗读。对于自己撰写的文案,朱老师的自我评价是“写得可好可好啦!”并称“自己都被感动了”。

2022年夏,曾接受《中文自修》杂志的微信公众号“魔都语文课代表”采访。当年中考中,她的两名爱徒分别取得了语文144、142分的优异成绩。根据公众号上的文章,朱老师“写作的过程”“往往是观影后找一家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倚窗而坐,提笔写到打烊”。

2023年,入围2022学年“最佳教师”的三名候选人之一,这是继黄卓明老师之后,第二次有“最受欢迎教师”在满3年不得重评的期限后于第4年荣登“最佳教师”,也即第二次有老师先后获得这两份荣誉。在视频中,至少有14、19、20、22、23届的学生露面表达了对朱海老师的敬佩与感谢之情。

名言

《典籍篇》

“闭上嘴!”

“魂要在!”

“不要抄!”

”有视力是做题的第一步,一个盲人怎么能做得对题呢!???“

“能理解吗?”“能想象吗?”“听得懂我在说什么吗?”

“我(再)(给你们)举个(很简单的/极端的/真实的)例子”

《斥学篇》

“哪那么多废话?”“打起精神来!”

“来没声音。”“不要有声音”

“真是混蛋!十足十的奥。”(敲桌怒吼)

“有的同学真的是,又不写,又不听,混蛋的可以。“

“你学得不好,所以你要学!”

“我很看不惯我们同学一点,一是做的都不会,二是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错了就订正!没错就听!”

“保证你的学习态度!!”

“唉上课铃响过了嗷。”

“XXX身体不舒服吗?,不舒服到医务室去,没不舒服坐正。”

“来!来!来!(用话筒猛击讲台)傻子们,张开眼睛听一听!看一看!”

“我们老师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个点,没法教啊”

“你有本事就去糊弄你的阅卷老师去,糊弄我算什么本事?”

“你们这种写法就相当于数学题只写个解指望老师能给你一分。”

《习学篇》

“你们那个随笔就反应出你们思维的浅薄,所谓坚守传统全是无病呻吟。”

“那个随笔真是没法批。”

“我都不知道你们道法怎么考的?”

“这个还是要教的啊。”

“我看下次谁还在整天写层层递进?哪里有层层递进??”

“这篇文章我不喜欢,无论是从他刻画的人物还是这个事例。”

“回去这个卷子要好好做!”

“你不踩坑怎么知道这里有坑?”

“就这么愚蠢的答案你们回答不上来?”

“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就装你们会了嗷!”

“脑子不动他不会生出利息的!”

“先把它给的内容呈现掉,再想想你能不能作(zuo第一声)妖!”

《对仗篇》

“你想任你想,我说任我说。”

“炭还是那个炭,天还是那个天。”

“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瞎嗨。”

“没有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

“会不会写?近不近?”(震怒)

“你在听什么?你在学什么?”

“动手动手!”

“错就错了,下次别错!”(皱眉)

《自怜篇》

“我讲清楚了吗?”“你们背的还没有我背得好!”

“我觉得我教的还是挺好的啊。”

“不要激动,你没有我讲的好。”

《预问篇》

“没人领略出题人的好意——出题人是我!”

“有没有印象?”“这是比较常见的。”

“这道题是一模一样的嗷。”

“这(词/题/句/理解)我本来也想考的”

“你看他是不是长了一张中心论点的脸?”

“你们背的还没我背的好。”

“我真是仗着自己压得对题!”

“我已经在提示你了。”

“你们卷子上那些横线都是我一条一条打出来的!”

《杂问篇》

“他为什么叫李二块,不叫李二毛呢?”

“《点击》不会对你的成绩负责哒!你扣了分数不会去找它退钱哒!对不对各位?”

“我换句话讲:你在动物园看到老虎你会惊讶吗?不会的对不对?可是你在华育的校园里看到老虎你会惊讶的对不对?”

“那个海棠的果子做成弹弓打人不要太痛。”

“古人有三苦,划船打铁卖豆腐。”

“我们讲这个讽刺必须要有具体的对象,就像西游记里有坏蛋,但我们不会说它是“讽刺小说”。对不对?”

《修德篇》

“你们确实是可怜人,没有童年。”

“和你们站在一条道上的人不多,我是其中一个。”

“喜欢是一种内心的认可。”

“各位,你没有搞清楚,读书是你们目前最轻松的一条路,除非你们跟你们的父母好好谈一谈,说我要认认真真学一门技术,而不是混吃等死等他们来养你。所以当我们在批判古代的这种科举制度,批判现在的教育制度的时候,应该仔细想想是因为制度的问题还是只是因为自己太辛苦?我们要知道,这是目前,当下最合适的一条路了,因为高考它给每个人都能提供一个最基础的机会。我认为这是各位首先应该明白的。”

——朱子劝学

“那时我虽觉得疲倦,但那是我第一次一眼看见北斗七星,那星星的形状,那组成星星的云的形状,我摸摸了手里的馕。很踏实。虽在伸手不见五指之中,背后的一盏路灯,也盖不住那星星的光辉。” ——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