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的开始觉得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来自HYWiki,开放的校园百科

引用自知乎

依稀记得初中时代的种种虚无感和迷茫,能够快速走出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可能是未来数十年心理主题之一。

人生无意义感、孤独感、存在感虚弱是交织并存的。我在十余年前选择的临床咨询方向,意义感是我研究主要方向之一。不仅仅是抑郁心境、抑郁症会带来人生无意义感,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非症状群体,亦有无意义感。这种无意义感有一部分是来自关系断裂。

关系是各种各样的。

几乎所有询问人生意义感的访客,都面临一个无解问题,他们无法通过语言解释和描述获得意义感但他们最熟悉的往往是语言和思维,这种信息交互断层来自隔离。生活鲜活的意义感来自“体验”。体验是自身和世界的链接,包含了身体感知觉、情感情绪和身体整体感受的鲜活。

我看向早晨初升的太阳,那一刻,有莫名的感动,有一种难以讲述的情感流动,身心似乎有一些启发,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这一刻就是生命鲜活的“当下感”。

甚至看到路边篱笆上的蔷薇花。

一只跳上树看着你的小黑猫。

这无时无刻的感知链接都在体现活着的感觉。 我们这生命体和环境是契合的,那些遥远的生命体验记忆被混乱的信息冲击、单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不断重复性思维所固化。缺乏运动,得到的信息刺激是符号化的、单薄的。很少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这都是造成无意义感的原因。 心中乱流不断熵增,情感隔离淡漠常在,时间久了,身心就会陷入屏蔽的僵硬感,逐渐失去生命活力。从感受、整体感受、情绪情感流动,这个整体化的过程会有助于获得新的体验。

人并非逻辑的机器。 过于强调数据、科学,而忽略了人文体验、忽略了艺术、忽略了生活的质感,人和世界的链接淡化,这会削弱自体客体体验。

尤记得,午后炎热夏天,我站在小河边,汗流浃背、用自己做的鱼钩钓鱼,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钓到数条鲫鱼和嘎牙的喜悦可以持续一整天。虽然它们太小也随后被我放走。这种无意义的事情恰好是我至今最深刻的记忆,那个过程,记忆饱满。 这是我童年最珍贵的资源。

很多“看似无意义”的事,让我回想起来,犹如身处金色的天穹。 烤麦穗的馨香、抓蚂蚱的喜悦,大自然给了我无限的活力和链接,让我此后在最艰难的时刻心中会获得安心所在。不得不说,我的童年确实比现在绝大多数孩子体验更丰富。这为我的创造力、好奇心、思辨力奠定了基础。

虽然生活很磨难,但我有自己的专注的链接,这些自体客体最终让我不断前行,对远方和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这种希望带动我实现一个个目标。 我感觉到自己是野生和鲜活的,并且觉得人生越来越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