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中学生的自述:不可捉摸的命运

来自HYWiki,开放的校园百科

2023年11月1日匿名发表在公众号“上海初中日记”的一篇自传体文章。作者意在“破除围绕上中学生的神话”,描述了主人公小学时在外地读书,回到上海英语跟不上恶补;进入华育爱上创作,写作长篇小说;得不到认可而罹患抑郁症;奋力学习医学抑郁症自愈;生物竞赛取得成功等情节,跌宕起伏,令人读之动容。

据内容推断,作者是22266


内容

这是一篇来自上海中学高二在读学生的投稿,投稿的原因,一方面是总结我十六年以来的人生旅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打破所谓的上中“神话”,把上中学生的真实心理反映给大家,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心路历程。

从小到大,我都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上海,去成都读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我又回到了上海。这是我十六岁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回到上海。摆在眼前的难题是英语。成都的英语教学进度很慢,但是同龄的上海同学们已经在备考三笔四口等高难度的英语竞赛了。

我的妈妈向校长请假一个月,自己在家教我英语。在学校里,我的英语成绩一直都是遥遥领先,但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有些好笑。我没有学过任何语法,我连最基本的一般过去时都并未接触,我的词汇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这种水平,我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那一个月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落后,也是我第一次在学习方面感到落后。回到上海,匆匆忙忙开始准备当时仍然火热的三笔四口,结果可想而知,我的三笔仅仅取得了合格,四口压根没有通过。

英语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一个月的突击虽然让我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缺陷也是巨大的。最重要的是,我失去了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到现在,虽然英语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门优势学科,但我并不会对英语产生任何兴趣。

我回到上海的那一年,“小五班”仍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也被迫每周奔波于浦东和杨浦之间,参加复旦兰生的小五班。那年减负令颁布后,各种学科竞赛都陆续停止,因此小五班也成了我为数不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我没有数学竞赛的基础,小五班的题目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再加上近视导致有时候看不清板书,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无数次想要放弃,在激烈的竞争中,我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我很多次想象,如果我此时仍然留在成都,也许就不需要如此拼命地学习,也许我仍然可以做那个班上门门第一的“优等生”。

“优等生”的身份当然是一种舒适圈,我也懂得要突破舒适圈的道理,但是当重压真切地压在我身上的时候,我仍然本能地想要龟缩于曾经的舒适圈中。

压力会让人麻木,让人对时间的流逝逐渐失去概念。现在想来,当时的压力也许完全比不上中考前的紧张,但对幼小的我来说,考上一所好的初中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学期转眼就过去了,小五班也迎来了大考。那次考试很难,我自己也没有抱太大期望,但出乎意料地,我的成绩很好。

这不是凡尔赛,因为事后分析下来,我只是把握住了自己本来就该拿的分数,对于难题,我做的并不比别人好。这次考试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求稳”的重要性,在考试中,难题做不出来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把容易的题目做对。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了中考,我也因此取得了中考的成功。

由于出人意料的考试成功,我接到了复旦兰生的强电,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到努力得到回报的成就感——这是我无论考多少次班级第一都不会有的成就感,因为我完成了一件原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接到强电之后,我的生活轻松了很多,我也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书法,于是就照着字帖开始自学。

十六年来,这是我唯一一次系统学习书法,初中之后由于时间问题我基本不再临摹字帖,但我的书写从那时开始已经有了重大的提升,这对我的影响不可估量。抉择往往出于偶然,却可以对后来的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而那些精心计算的事情,往往反而不能如愿。

按理说,我即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兰生的学生,但命运却偏偏在此时让我做出了第二个选择。我突然接到了华育的电话,但我根本不知道华育是怎么关注到我的,我与华育最大的联系,也只不过是投去了一份简历。大概还是那次小五班考试的缘故吧,这些学校之间似乎是可以看到彼此小五班的成绩的,这是我想出的唯一合理的解释。

但是,华育并没有保证录取,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一所学校。因此,我不得不做出选择:是冒险去报华育,还是稳妥地填兰生?兰生事实上并不是我理想的学校,主要问题在于离我家实在太远了,上下学极不方便。最终,我选择了华育。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我很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华育的学生,我的初中四年没有奔波的上下学。但是我仍然记得,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没有过多的思考,而是随口说出:“那我去华育吧。”万一华育最终没有录取我怎么办?我压根没去想这个问题,很显然,这个选择是随性做出的,但如果我当时精打细算,我就可能会选择求稳,从而做出别的选择。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关于小学的记忆大多都已经模糊了,接下来,我来具体说说初中的那些经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初中生涯,我想应该是:特立独行。

进入华育,高手如林,第一次周爽就给我了一个下马威:我没有上均分。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想法:要改掉小学的坏习惯,在初中好好学习,重新做人。但当我拿到我的周爽试卷之后,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我的未来,或许,我从一开始就不是学习的料。

于是,在大家都受到周爽的激励的时候,我开始熬夜追剧,追的剧是小马宝莉。我开始创作小马宝莉的同人文,甚至把它们储存在word文档中再打印下来,一直保存到今天。虽然这些文章几乎难以直视,但也正是这些早期的创作,为我后来正式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开始学会如何运用文字,如何用正确的语序和最精简的表述写下一句话,如何用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些创作并未对我的作文提供任何帮助,相反,我的记叙文一直都在均分左右徘徊。华育每次写作文都会下发年级范文卷,我出于嫉妒的心理开始痛恨这些文章,批判它们是应试作文(确实如此,但我当时连应试作文都写不好)、毫无意义的词藻堆砌(确实如此,但我当时连词藻堆砌都是奢望)、没有内涵的空洞文章(确实如此,但我连让别人感到不空洞的能力也没有)。思来想去,也许我不是应试作文的料,我还是更希望追寻我想要的文学梦想。

我不再局限于短片创作,而是在初一的时候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一共完成了两部作品,第一本17万字完结,第二本25万字(未完结,中途放弃)。这两部作品相比之前的短片同人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至少我可以完整地把一个宏大的故事讲述出来了,但若深究细节,它们的文字仍然很不成熟,文学内涵近乎于没有。

第二部作品在初二由于学业压力中断后再也没有更新过,到了高中,甚至连文档都丢了,虽然写的不堪入目,但还是甚为遗憾。我创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热爱,另一方面则是特立独行地抵制应试作文,创作这些文章会让我获得优越感,感到自己超越了所有的同学。

别忘了,在我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因此我的成绩当然是很不理想的,当时的我上均分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尤其是数学,平时的周爽成绩往往都在均分十分以下。这时候总该痛下决心努力学习了吧?并不,我再次发扬了我特立独行的风格,开始自学医学。

我偶然观看了一部名为《急诊室故事》的节目,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急诊室紧张忙碌的急救过程深得我心,再加上我从小就喜欢生物学,我从那时便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医生。当时正值疫情,网课期间我有大量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买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大学教材,并在b站上搜索网课自学。(b站真是一个好地方,在那里你可以找到绝大多数学科的网课资料)

我喜欢医学,甚至超过了喜欢文学,在自学期间,我停止了文学创作。我打算先从《生理学》入手,直到我翻开绪论,意识到我连高中生物都未曾涉猎;翻到第二章,发现我连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符号都不认识。于是,我用最短的时间自学了高中生物必修一,还准备了专门的笔记本。

高一的时候,我重新翻开当年的笔记本,发现当时的记录相当详细,但也只是详细而已,我其实并不理解里面的很多知识点。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学完了必修一,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免疫学课本,因为这本书并不需要复杂的化学基础。

学习的过程中,我又萌生出一种优越感,因为我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人与我竞争,我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就算我一知半解,当同学们问我生物学问题的时候,我也可以自信地说出哪怕是错误的答案。在同学们沉迷于微积分的时候,我已经开辟了新的赛道。我把微信昵称设置成了“免疫王”,回想起来,还挺好笑的。

也正因为我特立独行地学习医学,导致很多同学误以为我“学有余力”,既然医学都学的这么好,那么课内肯定也不在话下。每次听到这种评论,我都没法回答,因为事实上,我的课内成绩始终苦苦挣扎在均分左右,从未领先过。

但出于莫名的自尊和自傲,我又不好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只能维持着“学霸”的人设,继续苦苦挣扎。应该说我的人设维持的相当好,直到高中,仍然有人以为我的初中成绩相当不错,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连上均分都已经很不错了。

一方面,我的学习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没法调节好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安排;另一方面,我又要维持学霸的人设,长时间处于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中,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是啊,我特立独行地写作、学医,给我带来了什么实质性好处吗?完全没有,倒是严重耽误了我的学习,家长也不支持我的行为。

我开始悔恨交加,终于有一天,我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我站在十楼的窗台边,哭泣着,麻木着,看着路灯下的车水马龙,电脑上搜索着怎么自杀没有痛苦。我想放弃了。当时,我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纵然,花花世界里一切看似如此美丽,

太阳的光芒仿佛让万物充满万般生机;

可是,苦苦挣扎中生命只有那般残息,

漆黑的夜里无助地感叹独自哀怨叹息。

生之渴望,心之所向,全丢掉也无妨;

魂之怅惘,梦之迷茫,内心只剩彷徨。

常以欢笑面世容,却得冰冷的一瓢水,

内心残余所有希望,化为虚无的梦碎。

说好的滴水之恩,当能换来涌泉相报,

却拒绝在弥留之际,给予真诚的拥抱。

那些不必要的嘈杂,全都抛之脑后吧。

那些扰人心的忧愁,全都弃之不理吧。

当生命的意义不再是永恒,为何不迈出勇敢一步?

当时间的齿轮停止了运转,它们将变得怎样冷酷?

不,一点也不。冷酷的心,早已成为面上的实物。

生命的波无序而漫长,机械的纹乏味而令人失望。

信号的扰让人心烦意乱,磁波的讯让人心灰意冷。

当鸟儿失去了天空,上下摆动的翅膀是为谁而生?

当鱼儿失去了大海,左右摇动的鱼鳍是为何而存?

不,为谁也不。悲惨世界,早已剜下暗黑的瘢痕。

终末之日,终末之时,终末之分,终末之秒,

皎洁明月再无法填平内心空缺而迫切的慰藉,

唯有纵身一跃,方能让一切淡出自己的视界。

夜深了,一个黯然没落的灵魂,终于在尽头,

散发出了那不值得缅怀的失败的光彩和解脱。

但或许,唯有这般,这世上的人们,

才能从那里获得最后的一丝救赎,

而它也总算能将内心的屈辱长抒。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诗,也是唯一一次发自内心地创作,因为我当时真的打算跳下楼去。这首诗也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开了先河。正因为这首诗的意义如此重大,所以我把全文都粘贴了过来。

我把它发到朋友圈,本来想得到安慰,却意外地收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说我写的相当好。我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称赞,于是守在手机屏幕前,不断地等待着新的评论和点赞,渐渐地,困意袭来,我睡着了,十楼的窗户仍然敞开着。

同学们的点赞给了我信心,我自己也感到惊叹,原来我的文学水平并不糟糕。于是,我重新捡起了创作的爱好,开始写作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创作让我坚持了下来,没有死在那个夜晚,以及之后的每个夜晚。时至今日,每当我感到悲伤的时候,我也习惯于写一首诗,往往写完了也就释然了。

但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我在同学中又多了一个新的人设:创作达人。同学们误以为我的作文肯定相当优秀,但事实上,我只有均分水平。有了先前的经历,面对这种评论,我不再执着于维持自己的人设,而是选择把实情告诉他们,我已经学会了接纳自己的缺陷。

到了初二,学习压力变得繁重,我也暂停了特立独行,开始认真补习课内知识,尤其是数学。华育的学生并不都是天才,比如我的数学就相当不开窍,别人十分钟能学会的内容,我需要一个小时。

但好在我肯努力,渐渐地,我缩小了和同学们的差距。但紧接着,意外又来了。我在第二课堂聆听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公开课,突然间对哲学如痴如醉,开始在b站自学西方哲学史,又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开始阅读。

于是我的学习又落下了,但这一次,也许是因为学习方法的改进,我与同学们的差距并没有扩大到初一时那么明显。学习哲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与哲学相见恨晚,如果我能早点接触哲学,也许我就能看清一些事情,我试图跳楼的那个夜晚根本不会出现。

不过,我倒是希望那个夜晚还是出现的好,毕竟,只有经历过绝望,才能绝处逢生;而且,那首诗对我文学上的激励实在太大,如果我没有写过这首诗,我后来根本不可能继续创作,乃至到高中正式出版自己的小说。

到了初二下半学期,我再次特立独行起来,我不仅拾起了文学创作,我还增加了学医的时间,在接触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后,我开始啃那本厚厚的《生理学》。生理学是相当困难的,在医学院有一句传言:“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生九死一生。”但是对于热爱的东西,再难也能啃下来。

时至今日,在众多医学课本中,我可以当之无愧地说生理学是我学的最好的一本,也是彻底掌握了的一本 。到了高中发现,生理学竟然是生物竞赛中的一门学科。谁能想到,我在初中纯粹出于爱好学习的生理学,到了竞赛的时候给我提供了多少的先发优势!命运还是那么爱捉弄人。

到了初三,我实在没法再摸鱼了,我开始认真学习。但我努力的实在太晚,进度赶不上,一模的时候恰好比均分低了一分,再这样下去,别说上中,也许连南模都难考了。我痛定思痛,放下了一切兴趣爱好,发愤图强。

努力的成效是显著的,到了初三下学期期中考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领先者。但是换句话说,也就意味着整个初中我只有在最后几个月的时候才开始领先,但无奈很多人仍然以为我整个初中生涯都很优秀。

甚至有人以为我的成就得来全不费工夫,却没看见我没日没夜地沉浸在题海之中,没看见我越堆越高的错题集,没看见我充满牢骚和苦闷的日记。任何成就都不可能是轻易得来的,同学们一定要切记,学校里不存在天才,天才不会跟你在同一所学校;你要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有人比你更聪明,那就更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不希望大家听闻我的经历后选择和我一样摆烂一整个初中,只在最后几个月奋起冲击,我的运气很好,我赶上了进度;但至今想来仍然后怕,要是没赶上呢?要是我的天资再差一点呢?那不就完蛋了吗?

我的经历确实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为在我好不容易取得相对领先(意思是成绩稳定在班级10-15名左右,这个成绩对于真正的优等生来说仍然不理想)之后,我又开始了特立独行,具体表现在三点:学医、写小说、谈恋爱。

学医没什么好说的,在课内成绩终于稳定下来之后,我又捡起了医学课本开始自学。不过,更多的时间里,我在构思我的新长篇小说《重逢》。

深思熟虑打好了一万字的提纲之后,我才开始动笔,一开始动笔,我就停不下来地写。我写小说狂热到了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在初三网课的一个工作日上,我更新了两万一千字的文章。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写(打字)的最快的一天。平均下来,在更新文章的日子里,我平均每天创作8000字。

《重逢》最终在中考出分后不久(2022.8.10)完成,共290582字,完工后经历一个月的校对后联系了线装书局出版社,在2023年成功出版,ISBN编号是978-7-89536-681-7,cip核准号也成功拿下。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对我而言意义极其重大,在我高中最黑暗的时候给予了我支持(具体见后文)。

我重点想说的是谈恋爱。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谈恋爱毫无疑问会对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但我却再一次发扬了我特立独行的特点。事情可以简单概括为: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孩,从一月到五月,我们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在5.20表白了,虽然她自始至终没有答应过,但仍然保持了日益良好的关系。我和她以及其他的好友互相帮助,彼此的成绩都奇迹般地提升到了年级前五十左右。

更巧的是,中考那天恰好是她的生日,而我和她又恰好在同一个考场的同一个教室。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班上有另一个男生同样喜欢她,并声称中考要比我和她高30分。

事后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和她的分数都超过了720,根本不可能“超过三十分”;不过,中考那两天我是真的把“30分”的事情放在心上的,这导致我压力很大,我本来没有打算一定要考上中,南模其实也挺不错的;但自从被他挑衅过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超过他。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我考了728分,稳进了上海中学。

纵观我的初中生涯,这简直就是奇迹。我绝大多数时间里从未认真学习过,相反,倒是不停地在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抉择往往是随性的。

如果我从预初开始就拼了命地学习,我当然能在课内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事实上,我三年都在摆烂,我最终考上上中,我还比别人多出了一本小说、一些医学知识、一点哲学思想、一段珍贵的感情回忆,我想,这些远比学习成绩重要的多。这是一个奇迹,我几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了初中的四年时间,我没有成为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我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毕业了,高中生活一定会更好的。整个暑假里,我都是这么想的。然而,实际的高中生活,却是我完全没用预料到的。

刚一开学,由于某些不方便说的原因,我和初中最好的朋友——也就是我喜欢的女生产生了重大的矛盾。加之对高中的不适应,我患上了抑郁症。我的父母并不把我的症状当回事,我只能背着父母自己买药、自己调节心态。但调节心态谈何容易?我控制不住地不断伤害周围我最亲密的朋友们,最终在高一和他们全部绝交。

至此,我几乎用最短的时间丢失了我初中所积累的一切友谊。心理上的问题反过来影响到了我的成绩,从最初的班级前十下降到了均分左右,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我又一次计划起自杀,我已经有了制造危险化学品的能力,我甚至真的做出了(隐去名字)剧毒物,但我最终没有使用。

这里我需要感谢我的其他朋友们,是他们鼓励我坚持下去;我要感谢文学,诗歌和小说(《重逢》)让我有了途径抒发内心的痛苦;我还要着重感谢一门学科——生物。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加入了上海中学的生物小班学习生物竞赛。我当时并未设想过我要取得什么奖项,纯粹是出于兴趣。当我抑郁之后,我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生物竞赛的学习也就落下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年三月,我印象很深刻,那天竞赛教练在群里发了一条通知:还有60天就是今年的生物联赛了,希望同学们认真准备,争取取得成绩。看到这条通知的时候,我突然燃起了希望,具体原因请让我慢慢解释。

在上海中学,竞赛生备考期间有一项福利,那就是可以适当地不写作业;既然我可以不写作业,那么我的课内成绩落后,大概也是可以接受的,不会有人因此指责我。既然我的课内成绩眼看就要维持不住了,为什么不拼一拼生物竞赛,如果竞赛能拿到成绩,那么课内再差又何妨呢?

其实按理来说,竞赛生并没有权利允许自己在课内大幅落后于别人,毕竟真正能通过竞赛提前录取的人是少之又少。但是当时,我设法以此为借口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因此,我接到通知的时候,思考良久,决定在最后两个月内拼一把,冲击生物竞赛。

这两个月无疑是艰苦的,我甚至想办法逃避期中考,自己在家学了一整周生物。好在最终结果是好的,我获得了上海市的省一等奖。说结果是好的,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于,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在两个月内取得如此成绩,那么我的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当时,我事实上是感到失落的,在联赛前的模考中,我取得了上海第七的成绩,我已经开始做省队的梦了,但联赛中我却考了五十多名,痛失省队名额,为此我还emo了好一阵子。不过,对于分数患得患失实在是没有必要,自从我与省队失之交臂之后,我已经能够看淡任何成绩的波动,毕竟这些小波动实在不算什么事。这算是对我心态的一次磨炼。

说结果好的第二个方面是,这两个月让我成功走出了阴霾。半年来坚持吃药并没有让我快乐起来,但两个月的苦战却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因为忙碌,我甚至没时间emo,我沉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对我来说,这比死板的课内知识要有意思多了。

我的抑郁症不治而愈,现在,我可以不动声色地讲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从中获得经验。取得省一(换句话说,没进省队)之后我重振旗鼓,明确了自己今后的目标:在明年的联赛中进入省队,国赛里拿到金牌,争取通过强基计划考上梦想的医学院。这是这两个月来我最大的收获。

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我完全无法预料。在我的生命中,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意外与奇迹。命运是耐人寻味的、不可推敲的,我能做的,只是过好今后的每一天,做好每一个选择,仅此而已。

至于更多的,那就让时间自己发展吧。我渴望拥有爱情,但我学会了不去苛求;我渴望取得成绩,但我学会了不要急于求成;我渴望把自己的生命处处都安排妥当,但我学会了顺其自然。这是我对我十六年人生旅途的反思。

评论区

网友:“天才的世界,我不懂”

“看完一篇才有意识地把下巴合上……大佬对自己是大佬完全没意识啊。大佬的摆烂:自学生物和哲学……回顾了自己,高三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规划仍然很模糊,甚至还没有达到作者小学的高度。还用感谢这一篇文章的,真实地了解到厉害的人的成长历程”

“哥们啊 你说你最后努力了几个月然后中考结束进上中了 我真的服了啊我就想我当时要是努力一点就好了”

“总结:天资聪颖你妈也很强,能想到请假一个月专门学英语”

“作者无疑是命运的宠儿,看的我心惊胆战,最后又为你深感庆幸,这文字表达能力实在是厉害,果真人生路没有一步是没用的”

“真的很厉害啊,行动力好强……说实话你做的事我都尝试过,只不过小说写完大纲就没有再写了,哲学看了一本大众哲学也没有再学了……成绩也是能看,但够不到一个很好的学校。有的时候想想,真的就差那么一点啊,那一点大概就是我缺少的行动力和天赋吧。一只脚踏在悬崖外了,我也只会把那只脚收回来,然后继续站在悬崖边,所以一直就,很平庸 很佩服你,真的很优秀”

“我很少会愿意看完如此之长的感想小作文,足见作者小老弟文笔水准之高。既然这十六年的传奇经历给你带来了这么多精神层面的财富,那么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能从容应对了,不再患得患失,不再迷茫彷徨。”

“1.此娃绝对智商爆棚,天赋异禀。2.家长缺位,任务型,不关注人本身,配不上孩子。”

“很惊讶这是一个16岁孩子写的,大概学渣真的无法理解学霸的世界。我只想说,孩子,人生每一个经历回过头来都是财富,不要再想傻事,不要辜负上天对你的厚爱,珍惜一切经历,勇敢面对生活,你一定能前程似锦!!!”